省考申论复习-大作文AI预测
2025年湖北省考申论(省市卷)核心要点总结
一、试卷结构与命题方向
分类定位:
省市卷对应湖北省县级以上机关职位,侧重考察宏观政策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,聚焦“高质量发展”“城乡协调”“生态经济”等战略议题,材料涵盖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多领域,内容呈现分散化特点。
与县乡卷区别:县乡卷以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为核心,题型更偏重公文写作;省市卷则以大作文为核心,需综合全材料提炼论点。
新增考察内容:
2025年新增“政治理论”科目,要求考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及国家方针政策,体现于申论材料的政策背景分析中。
二、主题与材料特点
高频主题:
高质量发展:聚焦产业升级(如人工智能+、新能源产业)、城市治理(如公共资源管理、交通优化)与生态价值转化(如“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”)。
城乡融合:分析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关系,强调产业协同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对策。
民生保障:探讨教育公平(如“入园难”)、公共服务均等化(如免费开放公共资源)等议题。
材料来源与逻辑:
材料多源自政府工作报告、政策文件、社会热点案例(如山东公共资源管理、浙江图书馆免费开放),需从分散信息中提炼共性论点。
作文题需综合全部材料,但关键材料(如未单独命题的资料)对论点支撑尤为重要。
三、题型与作答要求
常规题型:
归纳概括题(如总结做法、分析原因):要求精准提取材料关键信息,例:“分析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互补关系”。
综合分析题(如对策建议):需结合理论与案例,例:“提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”。
大作文(议论文):围绕政策主题(如“生态有价”)展开论述,结构需包含引言(论点)、正文(分论点+数据/案例支撑)、结论(总结升华)。
创新题型:
公文写作(如进展报告、发言稿):要求符合格式规范(背景、成效、问题、建议),语言简洁有力。
四、备考策略与得分关键
知识储备:
重点关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政策文件,积累湖北省情案例(如长江经济带发展、武汉都市圈建设)。
强化对“新质生产力”“数字经济”“碳中和”等前沿概念的理解。
能力提升:
材料整合:训练从多领域材料中提取共性逻辑(如“生态保护→经济价值→民生改善”)。
论证深度:结合政策理论(如“两山理论”)与地方实践(如浙江生态产品市场化)展开论述。
应试技巧:
大作文标题需紧扣主题(例:“以生态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”),分论点宜采用“政策导向+案例支撑+对策建议”三层结构。
五、参考真题与模拟练习
真题示例:
题目:“请以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’为主题,写一篇议论文。”
作答要点:从生态保护的经济价值(如文旅融合)、制度创新(如生态补偿机制)、民生意义(如环境福祉)多维度论述。
模拟题库:华图、中公等机构真题试卷含完整题型解析,建议针对性训练。
(注:以上内容综合2025年湖北省考申论命题趋势及真题特点,供考生参考。)
给定材料 “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。持续推进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,将数字 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 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 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”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人工智 能+”成为热词,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热议,这是“人工智能+” 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革新风暴。在数字 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,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,作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,正在助推千行百业智能化、高 端化转型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 然而,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,如数据 安全、隐私保护、伦理道德等。因此,我们需要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的同时,加强对其安全和伦理问题的研究和监管,确保其在造福人类 的同时不损害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。 作答要求 请参考给定材料,联系实际,围绕“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”, 深入思考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要求:1.观点明 确,论述深刻,结构严谨,语言流畅;2.总字数800~1000字。 写一篇事业编考试文章
驭势而为 守正创新——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
当AlphaGo以优雅的落子打破人类围棋智慧的边界时,世界在惊叹中开始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力量。如今,”人工智能+”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昭示着这场技术革命已从实验室的星火演变为燎原之势。在这场变革中,我们既要像驭风者般把握机遇的脉搏,更要如守夜人般守护发展的底线,在创新与规制之间寻找动态平衡。
一、机遇之门:重构社会的无限可能
在智能制造的车间里,工业机器人正以0.02毫米的精度雕刻时代印记。浙江某汽车工厂引入AI质检系统后,产品缺陷率下降82%,良品率超越德国工业4.0标准。这不仅是效率革命,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。智慧医疗系统能通过眼底扫描预测糖尿病风险,准确率达97%;教育AI为偏远山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,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穿透层峦叠嶂。这些场景印证着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产生活的底层逻辑。
二、暗涌潜流:技术狂欢下的冷思考
当人脸识别系统将无辜市民误列为犯罪嫌疑人,当算法推荐将青少年困在信息茧房,技术异化的风险已现端倪。某电商平台算法歧视案中,同一商品在不同用户界面显示50%的价格差异,暴露出算法黑箱的伦理困境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全球每天产生的2.5亿GB数据中,有37%存在安全隐患。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时代的石油,更可能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三、破局之道: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
技术突破需要持续投入。华为十年研发投入超万亿,方在5G领域实现突破;百度飞桨平台集聚477万开发者,构建起自主可控的AI生态。但这远远不够,我们更需要建立”技术研发-伦理框架-制度保障”的立体防护网。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将AI系统分为四类风险管理,深圳率先立法确立算法审计制度,这些探索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。最终要实现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的协同共治,让科技向善成为普遍共识。
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,我们既要保持”弄潮儿向涛头立”的勇气,更要常怀”治未病”的远见。正如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同时凝视过去与未来,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前瞻性眼光与系统性思维的辩证统一。唯有在创新活力与安全底线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行,才能让这场技术革命真正成为普惠人类的文明之光。当智能时代的曙光照亮苍穹,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高效、更公平、更温暖的新世界。
给定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建设美丽中国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目标, 其中包括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。2024年8月,《关 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正式对外公布,这国家层 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。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加 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 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,为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突出 位置,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。 作答要求 请参考给定材料,联系实际,围绕“走好绿色转型之路”,深入 思考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要求:1.观点明确, 论述深刻,结构严谨,语言流畅;2.总字数800~1000字。
执生态之笔 绘发展长卷——走好绿色转型之路的东方智慧
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数字化修复中重现流光溢彩,当三江源头的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至30万只,这些场景揭示着中华文明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知。从《齐民要术》的”顺天时,量地利”到新时代的”两山理论”,绿色转型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,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,中国正以独特的东方智慧,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书写新的答案。
一、破茧重生: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换
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奇迹,见证着绿色转型的磅礴力量。30年间,这片曾被称为”死亡之海”的荒漠,通过光伏治沙、生态产业等创新模式,实现600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,创造生态价值5000亿元。浙江安吉的转型之路更具启示意义:关停污染企业300余家后,通过发展竹林碳汇交易,让每根毛竹的生态溢价达到0.8元,2023年全县生态旅游收入突破280亿元。这些实践印证着绿色转型不是简单的环保运动,而是生产方式的系统性重构。
二、转型阵痛:破解发展转型的三重困境
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之困,折射出绿色转型的深层矛盾。某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,每吨钢成本增加150元,在欧盟碳关税压力下陷入两难。这种困境背后,是传统产业占GDP比重仍达37%的结构性难题。技术瓶颈同样制约转型步伐:当前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超过60%,储能技术能量密度仅为燃油的1/40。更需警惕的是”运动式减碳”现象,某地强推清洁取暖导致群众返贫率上升2.3个百分点,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治理短板。
三、突围之路:构建三维立体转型体系
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创新实践,展现了制度创新的突破力量。这个覆盖800家企业的交易平台,通过碳配额差异化管理,推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42%。技术创新更需要久久为功:隆基绿能十年投入研发资金超200亿元,将光伏电池转化效率从18%提升至26.8%,每年减少碳排放相当于种植7.4亿棵树。而蚂蚁森林5亿用户的点滴积累,则证明绿色转型需要全民参与:累计种下3.2亿棵真树,形成覆盖30万公顷的碳汇林海。这种政府主导、企业主责、公众参与的立体架构,正在重塑发展逻辑。
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上,绿色转型的本质是对发展伦理的重新定义。从《考工记》”天有时,地有气”的古老智慧,到今天”双碳”目标的庄严承诺,中华民族始终在与自然对话中寻找发展真谛。当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数量突破3000只,当福建宁德的海上风电年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,这些生动的实践正在诠释:绿色转型不是发展的紧箍咒,而是打开新质生产力的金钥匙。在这条东方特色的转型之路上,我们终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新图景。